教师节说说大办义学的保宁府名儒——贾儒珍!发表时间:2020-09-10 11:49 贾儒珍,又名贾道圆,字聘侯,号山亭,别号知足子,生于嘉庆21年(1816),四川阆中桥楼贾家旮人,母亲苍溪王氏。因父亲长期在成都经商,所以贾儒珍从小随母亲住娘家苍溪东岳乡青山观。贾儒珍自幼天资聪慧,加之受到保宁府历代文风盛行,崇尚圣贤之感染,虽家境贫寒,终得功名,曾任山东济宁卫千总。 寻乐书岩外观 据贾儒珍碑记载,宋时贾姓入川,居四川阆中桥楼乡老吴山的金鸡岭(现在叫金鸡桠),祖上曾是一个大家族。贾家曾被推选参加过两次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第二次是在嘉庆朝乾隆任太上皇时),到十四代前后为最盛时期。 一般大家族都有很严的家规,贾家亦如是。贾家文有太学士,武有武举人。据传,贾家门前有“武魁”金匾,还有拴马柱、下马石、旗杆桩等。到了贾家第十四代,出了个叫贾儒珍的山东济宁卫千总,是个六品的官职。 后贾儒珍为避祸,辞官举家回到现在的四川阆中桥楼乡贾家旮,祭祀先祖和兴办义学,贾儒珍便在桥楼乡老吴山东侧半山腰的贾家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贾氏宗柯”(贾氏宗祠现在犹存),占地1200多平方米,宽30多米,进深40多米。祠堂依山就势,座西向东。 正堂为单檐庑山顶结构,祠堂前有一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正中挂一道书有“贾氏宗祠”的金字大匾,进山门有一个150余平方米的石板铺就的大坝。大坝两边是重檐硬山顶带走廊的横房,过大坝,上五级台阶,是五间通的正堂。 正堂高大、雄伟、庄严、肃穆,正中的神龛上供奉着贾氏七大房的祖先牌位,而正堂五间通的后壁是用红豆木板装成,正堂的红豆木板和钟、鼓房的隔段的木板上刻着蝇头小楷《贾氏族谱》,现全套刻板犹存,字迹清晰可见。正堂左面鼓架上有一大鼓,右面钟架上有一大钟,钟、鼓房两端是转角,转角里住着看守祠堂的人员。 贾儒珍一生博学疏财才,专门从保宁府用高薪请来了最好的几位先生,编刻了一套《竹桥斋》,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个个学业有成。贾家旮“贾氏宗桐”既是祭把祖先的地方,又是贾姓后代读书的地方,而这一优良传统直被保留了下来。 现在,贾家旮的总人数虽然只有一百多人但这里的大学生就有15人,约占这里贾姓人口的10%! 通史博经的贾儒珍,回乡后广交文人学士。他深知:花无百日红,人无三辈富,与其守财死后埋入地下,不如生时施惠乡邻。道光二十年,贾儒珍把当地人(今苍溪县东青镇)为躲避兵乱所凿的两间石室,进行增修,利用石岩又新凿室5间,面积达400多平米。从此改称“贾家洞”。贾氏《凿洞志》中云:“夏日如秋,冬日如春,如携客兴游,必乐而忘归。” 寻乐书岩内景 贾儒珍在贾家洞创办“义学”,定名“养正义家”。他自释为“蒙以养正”之意。当时,学生达数百人之多,朗书声响彻洞内外。接着,他又在贾家洞不远的三元岩、东岳场、回龙庵、寇氏祠、柏林观、庄左梁,相继建立义学7所,方便儿童免费就近人学。他的办学理念是:务求子孙贤达,各尽孝悌之道,敦伦重礼。 贾儒珍办学,极重师道,聘师不分亲疏,任人唯贤。他对所办义学亲自总领其事,各校分邀同仁负责,頗有特色。贾珍所办义学的校产和经费,绝大部分出自私蓄。他一生共捐置学田百余亩、白银数千两,以保证义学长盛不衰。为杜绝所捐田、粮、银被蛀蚀或截留,他多次向县署申请立案,并刻石立碑于东岳场。当时,市面所刻学生读本谬误甚多,误子弟。贾儒珍便在贾家洞口办“竹桥斋”。他厚聘有学识者十多人考订、校正、刊刻、翻印《四书》、《五经》、《小学集注》及古名人诗文,镌存书版满室,行销于市,远近推其为善本。 寻乐书岩内景 贾家洞是一个以“洞之厅堂”为主体的洞群。洞群分上、中、下三层,入门一大厅,为天然岩壳砌成。洞内有石雕孔子、关圣大帝、文昌帝、观音、八仙、土地、财神、药王、蚕丝公、蚕丝婆、送子娘娘等塑像。室内有汪泉水自隙中涌出,四时任取,不涸不溢,清澈甘美。 洞中套有七洞,洞中有洞,洞洞相环。时而迂回交错,若明若暗,时而由底旋上,天窗洞开,幻入迷宫。一时间,文人学士往来不绝,于中吟诗论文,并将其诗词歌赋雕刻于洞壁。这样,贾家洞就成为了书法宝库。 现存楷、隶、行、草等各种字体书写的诗词、匾额、对联、题记共152幅、1.9万多字。游过寻乐书岩的文人墨客,如李徽典、郭尚先等均留墨于此。郭尚先者,《清史·本传》记:“兰石(郭尚先)工书法,尝为仁宗(嘉庆)所赏识”。洞口“回岸洞天”四字,更是曾教过道光皇帝的四川名儒李嘉秀所题写。因此,称寻乐书岩为“清代书法展厅”一点不为过。仅在《四川省志》、《保宁府志》中记载负有书艺盛名的作者就有21人。 作品题材广泛,或赞山颂水,或抒怀言志,或颂德修业。其书法有的雄秀苍劲,畅淋离,有的点划飞动,笔势连绵回绕。这些壁书中,有一幅无名作者,被称为“烂草体”或“怪体”的作品,頗得行家赞赏。 据传,有一天,一群儒雅之士正在洞府里舞文弄墨,不料围观者中冒出一个衣衫褴樓者,对书者的大作评论。这便遭到雅士们的轻篾,纷纷嘲讽他:“有本事,你来一幅!”这位不速之客挽起一把谷草,以草代笔,信手写下一首绝句:“天风萧飒下蓬莱,黄鹤书山夜月开;海上有人吹玉笛,凌风吹过凤凰台。”只见他急就狂草,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字体相当独特,在场的人无不惊叹叫绝。 贾儒珍常住洞内,将此作为书岩,以文会友,以乐其志,故名“寻乐书岩”。而今漫步洞间,可见洞的底层殿壁,上下廊墙室壁组成庞大的雕刻书法群,贾儒珍实施建设寻乐书岩这项工程,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算起,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最后一次刻字时止,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历53年。 “回岸洞天”四字,是曾教过道光皇帝的四川名儒李嘉秀所题写 贾家洞里还有石灶,石床,石柜,石井等。解放后,贾家洞办成了一所小学。集体生产时候,还作过大队的粮食保管室。后人对贾儒珍十分景仰,在他墓前刻立的“布政司都事正五品贾公儒珍字聘侯号山亭寿藏”石碑,至今尚存。虽经历动乱年代,但贾儒珍办学兴文的贾家洞中的书法石刻、浮雕壁画未遭破坏,至今仍保存完好。 1983年,寻乐书岩被苍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标题《贾儒珍和书法宝库贾家洞!》,本文有增删。 上一篇和顺古镇的宗祠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