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造型为主笔 以色彩为动意 ——记著名艺术家 贾庆军发表时间:2024-02-27 18:34 贾庆军:字觉心、悟心,号长白居士、藤木清舍、竹林清舍,斋号微草堂、山林书屋,法名觉军、常军, 笔名飞石、滚石、走石、浮石、冷石、柔石、青木、早春二月。 男,汉族。1968年8月5日出生,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人,中共党员。 诗人、作家、画家、编辑、自由撰稿人、摄影师、音乐人、独立学者等。 国家一级美术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吉林省延边州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敦化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敦化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刀画家协会会员。 网络画家,中国油画家,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水彩粉画艺术家联盟委员会会员,中国水彩商城签约画家,中国书画家。 延边诗词协会理事,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长春市新诗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 东辽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辽源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南省小说研究会会员。 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家,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墨枫文化签约作家,微梦文化签约作家,《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吉林签约作家。 著有诗歌《乡愁》、《牧歌》、《别离》;主要散文作品有《年喜花节》、《清明》、《送你我独自心伤》;小小说有《秋天的约定》、《妈妈别把我送走吧》、《天边那朵云》,短篇小说有《我走了,谁来照顾你啊》以及长篇小说《火灼》等。 文字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延边日报等。 作品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三卷一书。作品入选《中国当代爱情诗典》。 作品入选《五月》吉林小小说专刊一书。 美术作品有油画小孩,哭泣,狼和青柿子等。 油画参加敦化市首届“弘扬抗联精神-讲好近代-翰章故事”全国绘画作品展和庆祝延边州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 参加州革命老区发展促进会主办的“铭记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老区精神,开创美好未来”书法绘画摄影展。 2018年参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油画展获优秀奖, 2021年参加“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州美术作品展。 入选由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中华文化传承委员会主编的大型人物纪实丛书《大国崛起》。 入选由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主办的《大道传薪——中华文化传承名人录》 入选《中国名片》一带一路主题邮票 入选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一带一路,中国梦主题邮票以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主题邮票。 美术评论: 著名画家贾庆军首先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艺术思想家。 他的思想意识里,有一切皆可融会,一切皆可碰撞的越界动能,这就是他的绘画创作不守常规,可依中西文化碰撞大闪光华的原因。 在贾庆军的艺术视野里,修成专业绘画功底前期,绘画是要有油画技法、水彩技法、水墨技法等等诸多画种分类的。 但是一旦掌握了诸多画种的专业技法,贾庆军艺术自由的思想驾驭了他的创作形态,画面可以呈现油画的写实主义风格,又可以观见水彩画的透明质感,当然更不缺少中国画的写意之功。 油画是表达西方文化的经典之功,水墨是表达中国精神的精彩手法。 贾庆军既能驾驭油画经典,也能畅施国画精彩,他打破油画和中国画的文化阻隔,通过自由碰撞,大胆革新,以自由之法为自然写真,形成了宣纸彩墨画的独特气象。 突破旧法,不以专一为束缚,尽以创建为功成。 观赏贾庆军的油画,有非常精确的透视构图手法,但你不能说这是纯粹的油画。 有非常入心的写意境界,但你不能说这是纯粹的中国画。 油画里有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里有油画的技法,不断拓展着人们绘画审美的可观空间,在空间的尽头,忽然可知贾庆军不是在为一类特定的人群而构制作品,他是以非常辽远的普世精神为人类输送艺术的新奇。 画面质感,中西合成,人人可观而意会。他的许多绘画作品,都是以树为刻画对象的,树繁密,或肃立,或迎风,都于茫茫苍苍之中显正直,以画像而喻品质,可谓是深入浅出,一目了然。 这让他的绘画作品,有着非常到位的艺术引导力,也就是不可缺少的艺术魅力。 人们愿意观赏他的绘画作品,并且久观不厌,越看越有含义,则是贾庆军绘画融入了太多的人生智慧所达成的艺术修养结果。 选树为画,已经是画成生机的智慧,再以中西文化的碰撞会意普世精神,则更是智慧的大成。 以造型为主笔,以色彩为动意,是贾庆军墨强力融合诸多画种技法的核心品味。 精确的造型,是他的绘画作品不欺世,不妄为的技术保证。 专业绘制的能力,让他的作品质显正常,而不是随意而成的失常,与现在油画的超抽象主义和中国画的超写意泛滥的时弊划清了界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贾庆军用文化碰撞的方式寻到绘画技法的突破,仍旧坚守着正宗融合的技法路线,绘画为悦人目,动人心的品质一直被坚守,而不是现在一些画家过分强调自己的心理,而忽视大众审美需求的狂乱之作。 文化碰撞画法不限,融合之功创意无限。 坚持艺术与大众的审美主流不脱节,绘画新奇却不丑陋,创新出奇篇。 沉船侧畔千帆过,守成容易创新难,贾庆军在绘画探索的道路上,因有创新丰功,得到极高的敬重和仰望。 做人最规矩,修艺趋自由,日新月异新篇章,德艺双馨春秋功,大家风范,莫不如此。 二、美术评论:如诗般静美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着文学与绘画二者的紧密相连。艺术要用一定手段表现形象,传达感情,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二者的相辅相成,更令艺术的内涵具有一定思想境界。 艺术家贾庆军,便在文学与绘画中,不断创造着优秀作品。 贾庆军,国家一级美术师,吉林省敦化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敦化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家,中国书画家。著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字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延边日报等。油画参加敦化市首届“弘扬抗联精神-讲好近代-翰章故事”全国绘画作品展和庆祝延边州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 画者,文之极也。”贾庆军不只是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他还将文字产生的形式、构架的概念融入于绘画中,因而他的油画作品,便具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样的诗意美感。 从小在不宽裕的条件下,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贾庆军靠自学,逐步打开了自己的绘画之路。在创作的时候,他似乎遗忘了时间与空间,在线条与色彩中徜徉,绘制着眼中栩栩如生的生命万物。 他笔下的静物、风景,不局限于生活中的真实性,而是在还原真实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考,那些蔬菜瓜果,在守静恬然之中,都是具有生命之美的“活”的物品。 贾庆军用朴实的艺术眼光,把物体瞬间变得有力量,有情感,牡丹、莲花,在他的勾勒下,以一种鲜活的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巧妙之处是在写实与表现之间找到一个支点,用心灵与自然万物沟通,展现“生命之美”。他塑造的动物憨态可掬,灵动活泼,眼神中透露着自然界生灵的淳朴情感。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今观贾庆军的画作,无不闪现着画家文学中烁烁发光的造诣。 风景画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人物画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通过对人物特点的取舍,创造出能够传达某种特征的形象,他们或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时代特征。其《毛主席去安源》《开国大典》等作品,不仅在历史背景下,对特定区域文化、政治资源加以利用,把中国现实作为人的现实去关注, 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抒发着对时代的讴歌,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时代赞歌。 正所谓“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其作品独具灵魂。 多年来,贾庆军笔耕不辍,坚持艺术创作,在写生与临摹中体味艺术真知,用文字抒发心中激情。优秀的艺术家需要长期修炼与积累,如此才能博古通今,在某一艺术领域中真正起到创新性、引领性的积极作用。徐复观提出的“艺术的究竟义”,便在艺术的最终目的上予以讨论,贾庆军深刻地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目的,人生才是目的”,他由艺术开启人生的教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展现了泊然无染的纯净心性。 ————艺术桥 三、 苦 涩 的 乡 愁 ——读贾庆军的新作《乡愁》 刘德昌 近几天,诗友贾庆军佳作连连,今天又在延边诗群上推出新作《乡愁》,读后欣喜之余,不免感慨系之。古来写乡愁的诗歌浩如烟海,今人写乡愁的亦不乏其人,但庆军的乡愁,是以一个打工者的视角进行抒写的,自是与众不同: “几块模板钉在一起/就在工地的角落里/让梦有地方栖息/”,打工者的梦想是什么?无非是拚命干活多挣钱,解决家人的温饱,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诗作一开头即出奇制胜,他这个吃、住都在工地上的打工者的乡愁和住在城市中高楼大厦里的白领、金领打工者的乡愁截然不同,而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的住宿环境之差令人咋舌: “没有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星空/风来的时候/我们把身子蜷曲/雨进来/我们只能自己抱紧自己/”,很难想象,没有切身的感受能写出如此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滋生出的乡愁,肯定不会是花前月下的吟哦,不是耳鬓厮磨的初恋缠绵,也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的乡愁是对爹妈“被土地吸干了的青春”的追忆,是“儿子的学习”和媳妇的辛苦。家中的一切都让他牵肠挂肚,几乎操碎了心,以至“思乡笔没有了墨水/光剩下眼泪/”,内心的煎熬,刻骨铭心的思念,让他想“借一点大海的水”来写乡愁,他深信“每一笔下去都是涛声”! 戏剧创作注重冲突和高潮,庆军的这首《乡愁》到这里也达到了“剧情”发展的高潮,给读者带来的视觉和内心的冲击,其力度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觉得言犹未尽,他又接着写月亮,因为自古以来,月亮和乡愁都是紧紧相连的,只是作者对月亮的认知理解与众大不相同: “这千里之遥/注定造就不一样的月光/我们这些思乡之人/想家的时候便抬头看看/心就安了不少/那弯弯的月亮/也不轻松/一头挂着故乡/一头挂着我们的心/”。此刻,作者似乎想从沉重、抑郁的心境中挣脱出来,力图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毕竟乡愁不全是苦涩的,乡愁也是美丽的。作者独具匠心的结尾,收到了“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艺术效果。 意象和具象的结合,虚与实的相互映衬,加上浓浓的亲情和忠于生活及口语入诗的写实手法,使《乡愁》这首诗获得空前的成功。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这首小诗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于,使延边的新诗写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附原诗)乡愁 文/贾庆军 几块模板钉在一起 就在工地的角落里 让梦有地方栖息 没有窗户 可以看到外面的夜空 风来的时候 我们把身子蜷曲 雨进来 我们只能自己抱紧自己 想家啊 不知道爹妈现在怎么样 那被土地吸干了的青春 刻入我太深的记忆 为了儿子的学习 媳妇你辛苦了 思乡笔没有了墨水 光剩下眼泪 借一点大海的水 每一笔下去都是涛声 这千里之遥 注定造就不一样的月光 那 我们这些思乡之人 想家的时候便抬头看看 心就安了不少 那弯弯的月亮 也不轻松 一头挂着故乡 一头挂着我们的心 刘德昌 (1942~ ),满族,吉林永吉人,笔名宁心、郑青。生于吉林省敦化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延边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敦化第一中学。历任敦化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干事,延边日报社文艺部,延边作协《天池》杂志主编,专业作家。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鹰星》,小说《虎跃青山》《水河畔》,散文《长白缆索工》《林区剧团来了》《森林的主人》等。 四、 少一点风花雪月 多一些人间烟火 ——浅谈贾庆军的诗作《放不下的钩耙》 刘德昌 前不久,诗友贾庆军在延边诗群上发表一首诗歌《放不下的钩耙》,是表现拾荒者生活的作品。就文学创作的题材而言,贾庆军的这首诗可谓在诗歌领地一马平川之处,奇峰突起,危乎高哉,令人唏嘘不已! 何谓钩耙?据我日常观察,就是那种用稍粗一点的铁丝拧编成的拾荒工具。拾荒者用钩耙或钩或拨垃圾箱中的垃圾,拾出其中可以换钱的有用之物,以贴补拮据的生活。贾庆军的这首诗是拾荒者的自述感受,在当下歌舞升平的诗歌狂欢中,独树一帜,显得格外抢眼,引起读者的内心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停留在渲染生活的艰难和对自身命运自怨自艾的层面上,而是着力描写无私的父爱和对世态炎凉的坦然。他在诗中写道: “是不是看不得儿女受苦/所以才如此拚命干活/黑乎乎的脸和手指换来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鄙视/还有邻居的远离与不敢沾边的攀比/”,孩子的不解与鄙视,邻居的嫌弃与躲避,并没有扑灭拾荒者心中的爱和人性之光以及堂堂正正做人的自信。他说: “我们也曾是有理想的一份子/手电筒提供给我们足够的光亮与眼界/一个复杂多变又毫无头绪的江湖/需要钩耙子去分辨/”。看得出,拾荒者的头脑是清醒的,他用手电筒一点微弱的光束拓宽眼界,在用手中的钩耙子分辩垃圾的同时,也分辩江湖和人生。作者充满理性的表白,使这首诗的艺术张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们要追问的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也曾有过理想的拾荒者失去了工作,是下岗,还是因病返贫或遭遇了生活的不幸?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猜想到的是,他们一定都有不平凡的经历,都有各自的辛酸和苦楚。但他们活得明白,活得顽强: “可我们清楚的知道/放不下自尊/我们就养活不了这个家/”,这是发自心灵的呼喊,是向世人发出的真诚告白! 我和贾庆军同在一个诗群里,却从未谋面,他的诗歌作品早就引起我的注意,知道他是一位苦吟诗人,还是多才多艺的民间画家,也从文友那里得知他曾在家乡的地摊上卖过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也由此大致知道他的生活境遇不是很好。在我看来,他笔下的那些有尊严有担当的拾荒者,不应被社会特别是作家和诗人遗忘,底层民众的生活也应进入文学的视野,成为文学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自食其力的特殊劳动者。 客观地说,如今的诗坛充斥着风花雪月、闺怨闲愁和无病呻吟的诗歌作品,几成泛滥之势,而贾庆军的关注民生、关注普通人命运的诗歌写作十分鲜见和难能可贵。 当然,庆军的诗意表达也有不完美之处,如诗歌语言的散文化,不够凝炼等,还有作者的宿命论观念也值得商榷。他认为“翻遍所有的垃圾桶/向每块废品来赎罪/因为上辈子浪费太严重/所以今生都在身不由己地去偿还/”,真的有前世和来生吗?在我看来,前世实虚无,来生亦茫然,这种因果報应的宿命论思维,可能会影响作者对拾荒者的价值判断。不知庆军诗友以为然否? 鲁迅先生曾告诫后人: 不要做空头文学家! 时空虽转换,但先生的话仍如洪钟一般在我们的耳边响彻。 少一点风花雪月,多一些人间烟火。 [附原诗〕放不下的钩耙 贾庆军 我们的心地里是不是看不得儿女受苦 所以才如此地拼命干活 这黑乎乎的脸和手指换来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鄙视 还有邻居的远离与不敢沾边的攀比 谁说我们的身体里仅剩下了一点力气 可供我们去透支 我们也曾是有理想的一份子 可能是我们的生命里放不下太多的安逸和骄傲 只能用劳动去修养与历练 手电筒提供给我们足够的光亮与眼界 一个复杂多变又毫无头绪的江湖 需要钩耙子去分辨 累的时候 我们也在想 什么时候不用去捡啊 可我们清楚的知道 放下自尊 我们就养活不了这个家 我们的这辈子是不是向每一块废品来赎罪 因为上辈子浪费太严重 所以今生的时光我们都在身不由己的去偿还 翻遍所有的垃圾桶 我们的亲人是我们最后的阵地 有时候 我们也很欣慰 尤其是看到孩子喊我们爸爸那个表情 不知心里有多高兴 可的时间长了 却很少再听到这个词 我们的日子究竟是不是一钩一耙换来的 以至于让过去那段艰难的日子再生 所以当我们把孩子养大放飞的时候 我们虽然辛苦但也所需时日不多 我们的暮年真的不需要谁去留恋 因为偏见比死亡更可怕 刘德昌 (1942~ ),满族,吉林永吉人,笔名宁心、郑青。生于吉林省敦化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延边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敦化第一中学。历任敦化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干事,延边日报社文艺部,延边作协《天池》杂志主编,专业作家。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鹰星》,小说《虎跃青山》《水河畔》,散文《长白缆索工》《林区剧团来了》《森林的主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