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姓”的起源和历史发表时间:2024-03-14 18:20 贾姓,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贾姓家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为这个姓氏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带您探寻贾姓的起源、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姓氏的辉煌历史。 贾姓的起源有两个: 1.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庶子贾伯,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伯爵贾国为周附庸国。唐叔虞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说明贾国与周朝王室关系密切,是非常重要的亲缘国家。贾国古城先在今陕西蒲城的西南,后迁移到今山西襄汾的西南。公元前678年,晋武公灭贾国,子孙于是就用国为氏。贾人一支南逃到贾河,贾河源出今河南方城县牛心山,东南向水流叫洪河,经汝河至新蔡注入南汝河。晋襄公封同姓亲戚狐偃之子射姑到古贾国之地,称贾季,亦称贾佗,其后裔于是就用邑为氏。两支贾姓均出自周文王之后。 2. 源于狐偃之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之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了辅佐晋文公称霸的狐偃之子狐射。射字季他,故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之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上发生了争斗。贾季为避祸便于是就逃亡翟国,其子孙便用贾为姓,称贾氏。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助您了解贾姓的起源。 贾姓的迁移史可以从春秋时期开始看。在春秋时期,贾国为周附庸国,位于今天的陕西和山西地区。后来,晋国在春秋时期逐渐强大,贾国被晋武公所灭。贾国的一部分遗民便以国为氏,有一支南逃到今天的河南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贾姓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秦统一六国后,原贾国国民又向四方迁移。其中一支迁至今山东、河北地区,还有一支迁至今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在汉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争频繁,贾姓的人口逐渐向南迁移,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唐朝时期,贾姓人口进一步扩散到四川和福建。 宋朝时期,贾姓大约有3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1%,排在第四十位。主要分布在河北、四川、河南,这三省贾姓大约占贾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陕西、山西、安徽、江西,这六省集中了贾姓总人口的24%。 明朝时期,贾姓人口进一步扩散到东北和南方地区。清朝时期,贾姓的人口分布区域与明朝类似。 现代的贾姓人口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山西等省份。 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7位,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排名。主要原因是贾姓人口在宋朝时期相对较多,同时也有一些历史名人推动了贾姓的发展和传承。 宋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峰期,人口数量也随之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 贾姓人口也相应增多,成为当时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此外,宋朝时期出现了不少贾姓的历史名人,如贾似道、贾涉等,这些人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对于贾姓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贾姓的起源也为其排名提供了支持。贾姓源于国名和邑名,具有明确的源头和历史背景,这也有助于贾姓的发展和传承。 系承周成王,始祖为公明(贾伯)、贾季(贾他)。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四十五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贾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贾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姓苑》记载,西周时,周公旦灭唐后,周成王“桐叶封弟”将唐封给他的幼弟叔虞,唐地故址在今山西翼城西,并赏给怀姓九宗。此后,唐叔虞成了后世唐、何、杨、温、韩等许多姓氏的始祖。不久,成王的儿子康王继位,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被分封到贾国,是唐国的附庸,号为贾伯。贾国故地在今山西襄汾县。春秋时,贾国被晋灭掉,贾国国君的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贾作为姓,是为山西贾姓。②源自狐偃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晋文公的舅舅狐偃之子狐射作为封邑,狐射,字季他,所以又称贾季、贾他。晋襄公时,贾季为中军元帅,赵盾为副手,当时晋国太傅阳处父是赵盾父亲赵衰提拨起来的,便在襄公面前为赵盾说好话,襄公便改赵盾为中军元帅,兼掌国政,而让贾季为副手。从此贾季便恨上了阳处父。襄公去世后,因在立储上与阳处父发生争斗,贾季便避祸逃往翟国,后来晋灭翟、贾季的子孙便以贾为姓,称贾氏,是为山西贾姓。〔郡望〕贾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威郡。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领地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堂号〕贾氏的堂号为武威、至言等。至言堂:汉时贾山博览群书,给朝廷奏本谈治乱之道,借秦的灭亡做比喻,名《至言》。 〔堂联〕贾姓的堂联有:三虎拔萃(贾彪);五鹿怀惭(贾捐之)。洛阳推隽(贾至);颍水腾华(贾彪)。篇陈训诂(贾逵);策上治安(贾谊)。祭诗才辍酒;献颂又开樽(贾岛)。善射博美妻之笑(贾大夫);封发表贞妇之心(贾直言)。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贾氏宗祠联)。勋业有光昭日明;功名无间及儿孙(贾氏宗祠联)。高节羽书期独传;恭谈祖德朵颐开(贾岛诗联句)。鸣长廊静;开冰广殿凉(贾至诗联句)。蕙质本如云;松心应耐雪(贾驰诗联句)。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贾棱诗联句)。千载皆赞过秦论(贾谊);百代咸吟长江诗(贾岛)。洛阳推隽(贾至);颖水腾华(贾彪)。上策治安,美洛阳才识(贾谊);诗饶风韵,羡贾岛推敲(贾岛)。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贾氏25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贾氏134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24例。贾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晋国有贾佗,为公族;又有中军帅贾季,晋有尚书贾充;北魏有农学家贾思勰,春秋时齐国有大夫贾举,陈国有大夫贾犹;汉代有贾谊,洛阳人,辞赋家,政治家;后汉有贾徽、贾逵父子;唐代有贾岛,范阳人,诗人;宋代有权奸贾似道;元代有贾·塔刺浑,冀州人,又有诗人、画家、音乐家贾虚中;明代有贾俊。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贾姓318163人,临汾市56615人,洪洞县11935人。 〔供橱〕贾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家谱〕贾姓的家谱有:《辽宁本溪贾氏谱书一卷》(辽宁本溪市南甸镇沟口村);江苏赣榆贾氏家谱一卷(江苏赣榆县档案馆);《江苏镇江润州开沙贾氏宗谱十三卷》(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江苏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八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海宁贾氏家乘十卷》(浙江省图书馆);《安徽合肥贾氏宗谱十四卷》(安徽省图书馆);《山东益都贾氏族谱不分卷》(吉林大学);《湖北光化均阳贾氏家乘六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源贾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北京图书馆);《清源贾府家谱九卷》(清源贾传好);《洪洞罗云贾氏族谱》(洪洞县县志办公室藏)。 〔字辈〕1929年贾其恒等修《贾氏宗谱》,江苏镇江贾姓一支字辈谱为:“沛泽如春,聿修祖德,积善为宝,克振家声。” 〔迁徙〕贾姓虽出自不同的祖先,其一支系承贾伯,为周成王的直系家族;另一支系承贾季,为狐偃之后。但均以曾食邑于贾为氏。可见,贾姓二系发源地为一处,即贾地,今天的山西襄汾县西南一带。其中,贾季之后,因避祸奔走翟国,而翟国后又被晋国所灭,这样贾季之孙也便随了翟人多融全于晋地。这样看来,贾姓早期,至少在秦统一以前,主要还是以今山西省为其繁衍基地。 秦、汉之际,贾氏便播及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河北等省境。其中有一支贾姓向西发展经河南、陕西一路播迁到今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一带,至汉代已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贾姓便以“武威”为其郡望堂号。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汉有长沙王太傅贾谊。谊生,为尚书、中兵郎,生有二子:嘉、恽。嘉宜春太守。嘉生子为游击将军,有五孙:洪、湘、注。轻骑将军。生晔,为下邳太守,有二子:冰、渊。渊辽东太守,有三子:纳、润、丕。丕生沂,为秘书监,有二子:廷玉、秀玉。秀玉武威太守。秀玉生衍,为兖州刺史。衍生龚,为轻骑将军,徙居武威,有二子:纟采、诩。诩为魏太尉,封肃侯;诩生玑,为附马都尉,封关内侯,又徙长乐,有二子:通、延。通为待中、车骑大将军。贾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但因贾姓族人多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得以大举繁衍,故南迁气势不大。 唐宋以后,似乎才有了大的改观。但总的分布趋势是,贾姓历来多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的分布区域。 显而易见,历史上,贾姓是我国一个较典型的北方姓氏。洪洞大槐树移民清徐贾氏一支始祖讳守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清徐东于都八甲(高白村),现已传二十一世;新安贾氏一支始祖讳政元,于元末自洪洞迁渑池,明洪武初年又迁新安石寺;新河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东高庄村;新河贾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小屯村;新河贾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王府村;新河贾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董夏村;曹县贾氏一支始祖讳先固,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贾集村,二世祖贾洪忠、贾钢忠,三世祖贾天仁、贾天伦复由贾集迁魏湾居住;清丰贾氏一支始祖讳泰,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清丰县大屯乡枣格村、贾枣格村、前贾枣格村、高枣格村;莘县贾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贾海村;郓城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贾园村;郓城贾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东门里迁居郓城县贾楼村;通许贾氏一支始祖于宋朝时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开封咸平县(通许),宋末,贾孟荣任河源县令,卒葬咸平县三里岗,孟荣生思中,思中生彦弼,彦弼生任祯,任祯生恪,恪生三子:宏、定、宗,为通许老三门,为通许望族,分布于竖岗、百里池、涧头、北京宣武区贾家胡同等;灵宝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兴庄大槐树下迁居灵宝县尹庄镇小岭村;濮阳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贾白邱村、胡状乡贾庄村;濮阳贾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贾寨村;黄骅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赵城贾家营迁居黄骅市黄骅镇坑西、坑东、楼西;黄骅贾氏另一支始祖同赵、侯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常镇后王桥;黄骅贾氏另一支始祖同孙、张、王四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旧城镇大贾象村;束鹿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末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束鹿县于家庄;通县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通县侉店乡贾瞳村,后繁衍发展到几个村庄均为同脉,并与山西昔阳县大寨贾姓是同宗;平谷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北京市平谷县靠山集村;澄城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澄城县长宁村;成安贾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贾村;成安贾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贾庄;大城贾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郑家村乡前屯村;阳谷贾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石佛镇贾庄村;阳谷贾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翟庄乡贾庄村;阳谷贾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李台镇贾海村;阳谷贾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十五里园镇贾垓村。 |